日期:2025-10-12 12:28:06
离世两年多的李玟,账号竟被网友轻易登上了。
10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通过验证码自动登录了歌手李玟的账号,并看到粉丝发来的怀念私信等大量个人内容。
对此,网易云音乐回应,是李玟团队为其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回收并二次放号所致,已第一时间处理。
这看似是偶发个案,但透过个案,应该看到数字资产管理安全的普遍问题。
我们早已进入数字时代,且随着技术发展,每个人与赛博空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而对数字资产的保障,尤其是对传统意义上“财产”以外的资产的认知、管理与保护,却自始至终都没能跟上技术进步与普及的速度,显得尤为脆弱。
有人说,法律道德伦理本来就很难跟上技术进步,一些价值判断尚未形成共识,比如德国Facebook账号继承案中,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可社交账号可以被继承;而美国雅虎邮箱案则判定不支持账号本身的继承,美国法院只要求雅虎公司将邮箱中所载内容另行交付给继承人。
但在李玟账号被误登一事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财产权与隐私权的矛盾等复杂的价值判断。一个陌生的“路人甲”,无论如何都不应有权对他人的账号进行处分——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就是这天经地义的事,出了问题,似乎每一方都有理由。在运营商看来,停用的手机号回收再投放属于资源循环,是正常商业行为;平台则很难获知用户注册手机号是否已经易手,也缺乏理由和动机去主动求证。
但若细究,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运营商“冷冻期”设置得是否够长?告知义务是否充分履行?至于平台,在用户注册时,往往通过冗长的用户协议将责任豁免到极致,却不为用户提供对等的权利——比如提供便捷的数字资产继承转让通道。
更大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手机号注册为代表,平台与运营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相互嵌合愈发紧密。即便各方“扫好门前雪”,也已不足以做好对个人数字资产的保护了。
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来自顶层的“大手”,超越对单个企业的纵向管理,把中间地带、模糊地带的权责厘清,填补横向的“裂缝”。
比如,对实名认证的规定导致手机号注册成为各平台通行要求,那运营商“回收再放号”行为就不能用简单商业逻辑判断,是否应实施更多限制?又比如,是否可以探索建立第三方的备案平台,与各运营商、平台实现数据联动?
要知道,李玟是名人,她的账号被误登才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得到迅速解决。而在各个平台,类似事件想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只是鲜有人知晓问津。普通人们的数字资产、网络足迹、“虚拟自我”,可能就在悄无声息间,被暴露、错置,或消散。
面对系统性的困难,很难苛求普通人能事无巨细地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资产。这样充满风险的环境,既不利于个人权益的保障,长远看也会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犹疑与阻碍。可以说,李玟账号被误登再次敲响警钟——在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一场从技术架构、商业伦理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升级。
2013年8月2日,李玟在台北举办新专辑签唱会。 新华社照片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