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9 11:33:27
“建设什么样的人民城市,怎么建设人民城市,人民群众的感受最深、体验最亲,也最有发言权”……9月28日下午,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联合举办“畅想上海未来五年·听你说”——“十五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而过去3个月来,围绕“十五五”规划的人民建议征集,这样的线下圆桌对话活动已举办了77场。
据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盖博华介绍,“十五五”规划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线上“随申办”、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开通规划建议征集专窗,线下举办“面对面”的市民圆桌会,深入社区、深入校园、深入楼宇,聆听1900余名市民代表的心声和期盼,共收到群众建议10791条条。无论是指尖上的建言,还是面对面的提议,都为编制高水平规划注入了丰富、鲜活的视角和思路。对收到的群众建议,经逐一梳理后转交相关部门,推动吸纳进规划编制、融入到政策举措。
28日的线下征集活动请来了科创才俊、专家学者、银发市民、青年学子、外卖小哥、自媒体创作者、外籍人士、基层干部等近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代表,可以说是前期征集民意的集中呈现,也是市民智慧的进一步碰撞。他们从亲身经历、观察思考出发,围绕心中的“活力之城、温暖之城、宜居之城”畅所欲言,一条条“金点子”既有“大视野”又见“绣花功”,既谋“长远计”又有“当下策”。
对“活力之城”的畅想,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话题展开。上海泽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元刚特别关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基石。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他提出要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还要注重从K12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建议把‘AI教材’和‘上海标准’这两件事扎扎实实办好,培养具备AI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抢占未来制高点。”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FU大爷”是常住在上海的老北京,从2022年起用手机记录他的日常生活,吸引了不少粉丝。上海发布“沪九条”后不久,他作为自媒体博主代表参加了“十四五”发展成果的新闻发布会,感受到上海的创新和包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政务活动、历史文化等场景对我们开放,一起看发展、聊历史、谈文化,讲好上海故事。”塞尔维亚籍人士菲利蒲则分享了外籍人士在上海的经历,他建议开发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App,可以为老外们提供丰富的文旅信息,做好文旅的推广。
对“温暖之城”的期盼,从“一老一小”、残障人士和外卖骑手的视角切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森是一位下肢残疾人士,“近几年马路上开着电动轮椅的人比以前多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这个人群多了,而是因为他们出得来了。”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见成效,但步行动线里有台阶、盲道被自行车挤占、无障碍卫生间当作工具间等也常让他们无奈。“与其今后举步维艰,不如提早考虑谋划”,他建议“十五五”期间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系统化设计,推行体验式验收,并纳入网格化管理,让更多特殊人群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退休市民凤懋伦在发言中谈到上海老年人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例如被动受照顾多、主动参与的发言权少,低龄老人活动多、中高龄老人活动少,关心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起居多、关心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少。针对“十五五”规划,他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倡导积极养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养老政策的制定,积极放宽消费场景中的年龄限制,依托社区、养老机构等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导。
在“宜居之城”的讨论中,美丽江河、美丽乡村、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成了高频词。科普作家黎翔带着一个仙八色鸫标本在现场引人注目,这是市民收集后由他的团队做成的标本,放在社区展示,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城市生态的变迁。“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新的需求也正在产生。比如能不能参与鸟类调查?能不能一起去清除福寿螺?”他建议未来要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渠道,挖掘生态价值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让生态文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型驱动要素,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二学生吴昊琪是该校人民城市研习社副社长,她用一组数据展示了社员们围绕“一江一河”滨江空间活力展开的一系列调研成果。“我们发现年轻人更倾向于具有潮流氛围、社交属性、体验感强的区域,对于仅满足基础休闲功能的岸段,去的意愿就较低。”她建议“十五五”期间,可围绕“特色IP、智慧赋能、两岸联动”提升滨江空间品质,让“一江一河”更好成为展示上海活力和魅力的金色名片。
活动上,与会领导向市民代表颁发了“‘十五五’城市智绘师”的纪念证书。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表示,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还将持续进行,欢迎市民朋友们继续出谋划策,为上海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